电子邮箱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电脑版          手机版
关注我们 |      
名称描述内容
观 点
三月茶季话绿茗:张家界市绿茶简史新说
来源:原创 | 作者:戴楚洲 | 发布时间 :2025-03-19 | 513 次浏览: | 分享到:

张家界市群山巍峨,土壤富硒,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高山峡谷常被云雾缭绕,自古以来所产茶叶品质优良,茶叶栽培历史悠久。“张家界绿茶”是指张家界市境内广大茶农按照特定工艺和地方标准生产加工鲜叶而形成的不发酵、高品质的富硒有机绿茶,其特征为外形绿、汤色绿,保留茶多酚、氨基酸和叶绿素等对人体健康有利的营养成分。加工绿茶工艺流程为杀青、揉捻、炒坯、干燥四个步骤。“张家界绿茶”发展历史悠久,世居张家界市境内的土家族、白族和苗族祖先在种茶、制茶、饮茶的历程中创造了底蕴深厚、特点突出的茶文化。

张家界绿茶基地成为茶旅文化新高地

“张家界绿茶”产业发展分为古代和近现代两个时期。唐代,澧水流域就已制作茶叶,虽以团饼紧压蒸青茶为主,但是出现炒青绿茶制茶法,成为“炒青绿茶发源地”。朗州(在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诗人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最早记载炒青绿茶制作工艺,诗中说:“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旁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其中,“斯时炒成满室香”正是描写炒青绿茶制茶法。唐代实行“官茶”政策,促进茶叶生产,茶叶产区遍及湘、资、沅、澧四水流域,饮用茶器随之产生。宋代,在澧州等地方政府设置茶叶专卖场所“卖茶场”和“榷茶务”,榷茶务的大部分茶叶运往西北地区销售;民间日常所需从官方茶叶专卖场所购买“食茶”。茶叶产地团饼一类的紧压茶称为“片茶”,并改团饼紧压茶为生产“散茶”,对蒸而不碎、碎而不折的散状蒸青茶和蒸青末茶称为“散茶”。据历史文献记载,宋代生产片茶的地区有澧州、鼎州、辰州等地;出产散茶的地区有归州和江南等地。早在宋代,湖南拥有“仙芝、玉律、先春、绿芽等名茶品种。据《宋史·食货志》载:“出虔、袁、饶、池、光、歙、潭、岳、辰、澧州、江陵府、兴国临江军,有仙芝、玉津、先春、绿芽之类二十六等。”《宋史·食货志》还载:“宋制,买茶之处,湖南则潭、澧、鼎、岳。”据《宋会要辑稿·食货》载: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澧州生产茶叶11500斤,具有一定规模。南宋末期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也说:“双上、绿芽、大小方,出岳、辰、澧州”。可见,唐宋时期澧州澧阳县、门县和慈利县等地已经种茶、制茶、贩茶和饮茶,宋代所产“牛牴茶”已为皇家贡品。


牧羊冲甑蒸茶工具

在元明清时期,张家界市境内制作和销售绿茶商品,茶叶贸易逐渐繁荣。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设立“澧州榷茶提举司”,履行管理澧阳县、石门县和慈利县等地卖茶征税之职,征税茶包括木茶和草茶。“榷茶提举司”是管理种茶、制茶和买卖茶叶商品的地方政府事务部门,证明元代澧州慈利县已从自生野茶向人工开辟茶园生产茶叶转变。据明代《万历慈利县志》记载:“有茶、椒、漆、蜜之利,暇则摘茶、采蜜、割漆、捋椒,以图贸易。”在明代天启年间,武昌王子朱如烩因避魏乱而迁到澧水流域茅坪(在今永定区南庄坪街道办事处茅坪村)居住,在大悲庵两侧种植多株茶叶树,传其制作贡茶“茅坪毛尖”, 故民间传说:“大悲庵的茶,白鹤井的水。”据清代《同治直隶澧州志》记载:“澧茶皆仰给邻商,土产无多,以永定茅坪者为上。”清代《道光永定县志》亦载:“桑茶,邑中多植茶,惟茅坪者为胜。” 清代《康熙永定卫志》曾载货类:“棉花、葛、茶。”清代中期,永定县诗人丁启性写了一首反映茶俗、见证历史的竹枝词:“清溪一曲几人家,谷雨疏疏唱采茶;径合遗经补桑苎,冰瓯雪碗试新芽。”清代《乾隆桑植县志》记载:“峒茶,桑邑所产,多于永顺(县)、龙山(县)、保靖(县)三邑,味颇厚。谷雨前摘取细者,亦名枪旗。惜土人不谙制法,藏度弗良,柴烟烘焙,损其味矣。”清《同治桑植县志》亦载:“峒茶,四季皆产,县属独多,叶颇厚。谷雨前摘取细者,亦名枪旗。”清代《嘉庆慈利县志》又载:“慈地家园亦种茶,以出西莲地方者为上。”清代《嘉庆慈利县志》记载清朝初年康应瑚撰写的《云朝山(在今慈利县金坪乡)记》:“云朝山在(慈利县)邑南九十里,高数千仞……云朝高顶种有荈树(大叶茶树),清香异味,昔人评之曰云雾仙品,即陆鸿渐《茶经》亦不必轻弃也。”因此,慈利县云朝山现在仍有600多年的古茶树群。据清代《光绪慈利县图志》记载: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慈利县衙设置盐茶厘金局以及东征榷税局以后,完善茶税制度,扩大种茶面积,允许私营茶业。

观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