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光绪慈利县图志》还载:“陶家嘴,小阜也,迤东曰溪口市……初出市之货曰桐,曰茶,一岁常卖,常值千万……茶唯饭甑山有名。”陈宗瀛在《民国九溪卫志》一书中说:“茶则麻寮著名。”慈利县土家族傩愿戏保留用甑蒸茶的古老工艺:“年年有个三月三,姊妹三人进茶园。三月三,四月八,姊妹三人采细茶。大姐进园采四两,二姐进园采半斤,三姐采茶不用称,四十八两共三斤。摘起进来用锅炒,甑子蒸,篓篓炕,烟上熏。红带缠,绿带捆,箱中搁,柜中存。”桑植县土家族古歌描写采茶场景:“三月采茶茶叶青,身背茶篓进茶林;茶山处处收成好,笑在眉头喜在心。”溇水流域广泛流传具有地方特色的五句子采茶古歌:“姐儿门前一蔸茶,年年摘来年年发。头铺摘到斤四两,二铺摘到八两八,送给情郎小冤家。”在元明清时期,慈利县西北部和桑植县东北部的麻寮土司土家祖先栽培茶树、制作绿茶,牧羊冲里保存完好的洪家大院土家天井木房曾是清代中期茶叶加工作坊。
张家界市慈利县茶马古道上的功德碑
据慈利县土家族一些长者回忆“茶马古道”:土家先民曾经使用骡马驮着袋装绿茶从慈利县三合口牧羊冲等地往南走旱路,登上战马溪、穿弓背、大岩屋、曹家山和杨家塔,经过杉木桥、通津铺、黎家坡、长峪铺,翻越九寨坡和垭门关,运到慈利县城茶企交货。搬运工再把绿茶搬上船后,顺着澧水而下津市,入洞庭,岀长江,到汉口。或从三合口牧羊冲等地往北走,经沙塘越过西莲乡石门垭,至石门县、鹤峰县交界处南北镇等地,再过五峰县渔洋关、宜都县,然后用船运到长江商埠汉口。往西走经象耳桥(今为慈利县象市镇)、九溪卫城(今属江垭镇)、索溪峪、百丈峡至大庸县南门口(今属永定区)。往东走经国太桥夜香庙码头,到石门县泥沙镇贩茶给泰和合茶号,然后用船运到澧县、津市、洞庭湖。牧羊冲南边旱路耸立的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土家祖先捐钱修路的十多块功德碑刻佐证土家先民在茶马古道上赶骡马贩运茶叶的信史,牧羊冲边仍然保留明清时期许多运茶民夫餐宿和制茶、储茶的土家族转角楼建筑范氏驿站、安宿客栈、黎家客栈、刘家大院、向家院子、赵家院子、吴家院子以及采茶、制茶、煮茶器物采茶篓、茶芭篓、茶担篓、茶筛篮、茶提篮、茶团筛、茶簸箕、篾茶盆、茶水筒、铜茶壶、铜炉茶盘、鸡公车和马鞍等文物古迹。在民国时期,张家界市境内茶叶仍为主要特产,但是由于战乱和通货膨胀,导致茶园面积减少。
张家界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办公楼一角
新中国建立来,张家界市境内绿茶产业发展较快。新中国建立初期,逐年恢复茶园。1949年,慈利县人工栽培茶树面积达3800多亩,茶叶产量约计580担。1956年,慈利县建立第一个集体茶场“庄塔茶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慈利县小溪峪供销收购站为原型拍摄电影《送货路上》,反映当年以茶叶为主的农副产品收购盛况。改革开放前后,张家界市境内各级政府曾办茶场20多个,茶园面积发展到3.67万多亩,总产茶叶680多吨。慈利县饭甑山茶场生产的传统名茶曾被呈送给毛主席品尝,受到赞赏。1983年,“甑山银毫”曾被湖南省农业厅评为优质名茶。1983年,经作干部邹纯厚在大庸县三岔茶场研制的“大庸毛尖” 被评为全国名茶之一。定名为“青岩茗翠”以后,在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荣获国家外贸部奖牌。邹纯厚和经作干部庹年初、茶叶技术员胡少军等人在后坪茶场特制“龙虾茶”,因其在水中形似龙虾而得名。1985年,参加全国名茶展评会,被评为全国优质名茶,并获国家农牧渔业部优质名茶金杯奖。1986年,湖南农学院朱先明教授前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指导加工青岩山茶叶。1987年,桑植县制成的“天子银毫”获得湖南省绿茶评比第一名。1988年,慈利县庄塌乡月岩茶厂研制的“五雷月眉”被评为湖南五大名茶之一,湖南省农业厅授予省优质名茶奖。1992年,慈利县三合口茶厂生产的“武陵云雾茶”被湖南省农业厅授予名茶奖。
联系电话:18974411345
E-mial:45970226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