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电脑版          手机版
关注我们 |      
名称描述内容
观 点
慈利县朝王民俗文化节源流考述
来源:原创 | 作者:戴楚洲 | 发布时间 :2024-04-23 | 1852 次浏览: | 分享到:

 

 

  民俗学研究专家钟敬文认为,祭祀是民俗文化组成部分;祭祀活动是民众向神祇祈福的行为惯制,具有相对固定的仪式程序。湖南省罕见习俗“朝王庙会”自宋代产生以来约有千年发展历史,是为纪念剿匪英雄而形成的祭典活动。自古至今慈利县“朝王节”传承甚久,历代昌盛。为了恢复传统文化,慈利县有识人士于2003年筹集资金,重塑12尊木像。20086月,张家界市人民政府张政函[2008]129号《关于公布张家界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通知》把慈利县独特民俗“抬毛菩萨”列入张家界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此后十多年间,在慈利县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以及非遗项目传承人共同努力下,民族节会“慈利县朝王节”已成为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古代祭祀活动必有百姓创造出的供在寺庙的固定对象,并有相应祭祀程序,还有包括主祭人在内的周边参祭人群。在宋元明清时期,慈利县创建的寺庙以及祠堂供奉的部分历史人物是保卫慈利县境的祖先和为民造福的清官,如秀峰寺的公王和杨泗庙的杨泗将军等。慈利县老百姓祭祀的对象为本地各民族祖先,与迷信和佛教偶像菩萨有本质的区别。慈利县“朝王庙会”是扬幡祭祖、敬畏英雄的传统文化,地域性比较强。每年农历三月初一举行盛大的“朝王节”是独具地方特色且有创意的慈利县朝王民俗文化节。在举行抬木像活动的前一个月,先将公王(亦作恭王,即毛菩萨)和娘娘塑像从县城北大兴村秀峰寺大庙头移尊到东门外回龙寺就位。在农历三月初一的前一日、二日,又把县城附近青山村下青山庙陈总管、石马村上青山庙史总管,茶庵村张舍人、永安渡准提庵赵舍人、龙坪村珍珠庙的罗将军和侯太保以及县城南羊角山观音阁的毛菩萨、杨菩萨、田判官、刘判官,分别下位,穿蟒袍,升銮驾。在农历三月初一清晨,把这十尊木像抬到慈利县东门外石桥坊的朝王塌按序列座,公王和娘娘起驾后由回龙寺向朝王塌进发。将军、太保迎接于东街口,其余八尊望见公王和娘娘已到,竞相高举迎迓,是谓“朝王”。在朝王以后,毛、杨二候前去县城四门扫街祛瘟,另外八尊木像跟随公王和娘娘巡视东西南北各条街道,接受城市居民敬奉。

  慈利县“朝王节”起源于宋代,现在仍然流传“宋代剿匪英雄在麻王城捐躯”故事,慈利县苗市镇麻王村“麻王城”仍存古迹。传说在宋徽宗宣和年间,慈利县二都的麻氏八个兄弟在麻王城安营扎寨,称王作霸,打家劫舍,烧杀淫掠,而且依靠麻王城的悬崖绝壁,抢劫澧水商船所载货物,周边百姓跑到澧州衙门哭诉,要求官府派兵剿匪。于是,宋徽宗派遣康王赵构率领一批将士前来剿匪。面对比较强悍的麻王草寇队伍,康王等人撤退回京。几年以后,已为南宋皇帝的宋高宗传下圣旨命令尹孝堂为剿匪指挥使,罗轩、侯敏为左、右将军,御林军教头毛云飞为左先锋,杨显祖为右先锋,官居判官的刘大臣、田云山为随军谋士,毛、杨二府舍人张青后、赵龙辉为参议,户部侍郎陈和亮、史云开为粮督,共同率领两万多人前往慈利县剿匪,征讨麻王。尹指挥使率兵驻扎在东洋渡,麻王带五千人下山偷营。尹孝堂安排人在四周埋伏,麻王的人中了埋伏。官兵损失较多,刘、田二判官、张、赵二参议、陈、史二粮督都战死。第二天,官兵杀到麻王城下,罗、侯两位将军战死沙场。麻王带领土匪迎战,死伤万人。土匪仍然利用擂木、滚石守城,致使官兵们上不了山。经过围剿之后,毛先锋、杨先锋想出一计。在农历三月初一,毛、杨带十多人挑上十担野蝼蜂上山,用簸簸盖紧蝼蜂篓,在簸簸上面装满丝线、银饰。麻王手拉压寨夫人就选精品,十多个官兵将箩筐翻过来把野蝼蜂泼往麻王和土匪,土匪多被蜇伤。毛、杨两人抽出箩筐底下的短刀,刺死麻王。在这此时,尹指挥使带领大队人马进攻麻王城,全歼土匪。在剿匪战斗中,毛、杨二位先锋中毒身亡。为了颂扬英雄,激励后人,宋高宗敕封尹孝堂为“公王”。追封保卫慈利县境而战死的毛、杨二位先锋为“慈应侯”,赐銮架半幅,令塑金身供奉寺庙,并颁圣旨每年三月初一为祭祀日,由地方政府官吏请人雕刻木像,组织百姓祭奠英雄。

  明清时期地方史志之中多处记载慈利县“朝王节”:据明代《万历慈利县志》卷六记载:“至三月朔日,行街祭祀(公王)者前后幕次相属,迎送者肩摩而踵接焉”。清代《嘉庆慈利县志》卷二和清代《同治慈利县志》卷九均载祭祀公王:“三月初一日,迎土神。土民供公王、太保、舍人,书吏供判官,衙役供毛、杨二神,各矜仪仗。盛鼓吹至东门外朝王塌朝神。旋至城隍庙,请地方官致祭。”《民国慈利县志》卷十一也载:“慈利县秀峰寺一曰大庙头,东一峰曰小庙头……县俗赛公王则以季春之朔,盖神降于是日云耳。其日,城内外土木之偶毕集,设仪卫、卤薄,号朝王。”明清时期文人所撰竹枝词,细腻描绘慈利县“朝王节”。清朝道光年间,慈利县知县魏湘所撰《竹枝词》云:“三月朔日天气新,满街彩仗似云屯。游人争集朝王塌,击鼓焚香迎土神。”魏湘又云:“公王会起一城忙,看会女儿斗艳妆。唇点胭脂眉如黛,大家伙伴细评量。”魏湘还云:“东门城外好楼台,竞把临街格子开。日午忽听箫鼓沸,回龙寺里逐瘟来。”“迎土神”与“逐瘟”,说的就是民间习俗朝王庙会。 “公王盛会暮春初,彩仗云屯画莫如。萧鼓迎神官不禁,总缘功德被慈姑。”清代诗人刘启培所作《竹枝词》,是对古代朝王庙会盛况的写照。

  自宋代以来,慈利县多年举行的“朝王节”之所以吸引群众自发参与,是因其演变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现在,农历三月初一这天,慈利县城零阳大道之上涌现大队伍,数万人形成的队列长达数里。开场阵势气派,由敲着腰鼓的十余老妇打头,两对唢呐与叮咚响的十番鼓紧随其后。接着是数支龙灯队伍,佐以震耳的朝天铳压尾助兴。大街似如万花筒打开一般,诸位菩萨乘一顶顶花轿相继登场。又有若干皂衣兵丁陪衬,其它马弁擎举各色旌旗,执银漆长柄大刀、长矛、画天戟,扛“回避”“肃静”官牌等。祭祀仪式开始以后,公王和娘娘在将军、太保陪同下,坐着玄轿龙椅率先进入会场,其余八尊先烈由“毛、杨二位先锋”分成两支队伍绕场一周。公王和娘娘归位以后,十尊先烈木像按序朝王,每尊先烈由四个轿夫连轿抬起向上高举。朝王以后,由毛、杨二位先锋开路,大家抬着12尊木像,舞着龙灯,跟随表演队伍,绕城一周。每座轿子都有身着官服饰扮的衙役、校官模样的人跟随。一顶顶花轿中,围得严严实实的为公王娘娘。前面公王头顶王冠,蟒袍銮驾。其它菩萨双目凝滞,武将装束。观众悠闲漫步,浩浩荡荡游走在零阳大道。 许久以后,经毕架路折回,至朝王塌外河堤上方打住。众多木像按班排好,前置长条红袱香案。公王和娘娘居中,以供芸芸众生朝拜。随即玩灯健儿旋至宽阔地带,由慢及快,使劲对舞龙灯,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 吆喝声。歌舞节目竞相表演,令人目不暇接。观众还在大堤外的河沿上鸣放朝天铳与鞭炮。

  慈利县“朝王节”是历经千年的民族节会,其旨在祈求五谷丰登、清洁平安。“朝王庙会”是集祭祀、体育、贸易与娱乐融于一体的传统文化,成为慈利县独有的群众基础深厚的社会生活内容。由于历史原因,朝王庙会民俗活动间断六十年。近年复兴传统文化,虽然意义已经不在驱瘟,诸多习俗俱已淡忘。但这个文化现象独特之处在于,不但传承了数百年,竟然还有号召力,每年吸引数万市民围观,似为“奇迹”。为了传承这一祭祀活动,张家界市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胡华武翻阅地方史志资料,向老人了解当年盛况,并于2009年参与组建慈利县抬毛菩萨协会。

  近几年来,慈利县文旅局指导、县抬毛菩萨协会主办的“慈利县朝王民俗文化节”活动,得到县政府重视、县公安局等职能部门配合。每当临近农历三月初一,慈利县群众筹办过“朝王节”,杀猪宰羊、打糍粑,准备文艺表演节目。在这一天,远近商贩云集,交易家具以及土特产品,成为城乡物资交流的经贸盛会,展示土家族、白族在欢庆民族节日过程中的文明风范。202449日,以“祭祀英雄、弘扬民俗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慈利县三月初一“朝王巡游”民俗文化节在县人民广场举行。7个分队抬着“英雄木像”进入场地中心,表演“跑龙虎斗”“高举朝王”等精彩戏,民间艺人表演舞龙灯、蚌壳灯、采莲船和打围鼓等文艺节目。活动现场锣鼓喧天,民族文化氛围较浓。朝王以后,7个分队抬着“英雄木像”巡游部分街道。本次活动旨在以“朝王”展演为重点,通过开展民俗文化活动,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由此可见,张家界市举行宏大的“慈利县朝王民俗文化节”,发挥了传承民俗文化、进行社会教育、增强群体凝聚力和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作者戴楚洲系湖南省地方志专家库专家)

  审核 熊文渊


观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