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芒种插秧季,水田披绿装。6月1-2日,张家界市市非遗促进会赵葛副会长,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汤敬安教授,张家界学院刘霞教授和覃永大教授等一行9人,到永定区王家坪镇砂子垭村体验插秧活动。
6点40分钟左右,,砂子垭插秧现场一片欢声笑语,一头黄牛已在田里耕作,它拖着沉重的犁头,随着农夫的吆喝,在水田里大步朝前,溅起的泥花不停地洒落在农夫的衣裳上,农夫面对我们,满脸微笑,不停地“嘘嘘”着,驱使着身前的黄牛,一会儿,一坵一亩多面积的水田就耕完了。只见农夫卸掉黄牛肩上的“额斗”后,把犁背上水田,黄牛在水田里一动不动,好像在等待着什么。一会儿,农夫背来另一种农具,大约4尺长,一米高,中间有一根枋子,枋子下面安有上7、8个铁齿,当地大嫂告诉我们,那是“耙”,其作用就是在牛耕完田后,用这个“耙”把田整平,然后才能插秧。话没说完,农夫便把“耙”驾到了黄牛肩上,“嗨”的一声,牛便大步在前疾走起来。
另一边水田里十几个妇女们弓着腰,有穿着套鞋的,也着打着赤脚的,还有穿着长袜子到膝盖那的。她们在拔秧苗,表面上看去是妇女干的轻便活,实则一点也不轻松,秧苗牢牢的生长在秧坂上,要会用手腕的气力拔,力大一点,秧苗一下就断了,力小一点,还真拔不起来。
市非遗促进会一行都来到田埂上,脱下鞋子下到田间,每两排秧苗间各分一人,两排秧苗间可插5穴秧,每穴插1到2颗秧苗,孩子也加入我们的队列中,体验插秧的快乐。
本次活动由回乡创业青年龚赛军和她父母精心组织,赛军和妈妈把午餐的食材准备好后,也赶到基地帮忙插秧。赛军的妈妈虽然年龄大了,可插起秧来没有一个人比过她,分插秧苗的动作如蜻蜓点水,让我们所有人都为之惊叹。这一带农民的朴实与勤劳,也创造了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灿烂的农耕文化。
此次插秧农事活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更体会到农村“耕读传家”的生活哲理。
撰稿 黄唯祯
审核 熊文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