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土家糊仓就是几个农民在插秧收工时砸泥巴,怎么能成为省级非遗项目呢?今天,我们就普及一下土家糊仓的深刻意义和文化价值。
张家界土家族“糊仓”习俗是2012年5月4日被湖南省政府公布的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张家界地区独特的农耕文化遗存,具有丰富的民族意义和文化价值。这一习俗不仅承载着土家族的历史记忆和集体智慧,还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先谈民族意义:一是反抗压迫的历史记忆 。“糊仓”习俗相传起源于明朝末年,土家族长工为反抗财主剥削而设计的一种戏弄财主的方式,通过“糊泥”表达对压迫的不满,最终演变为祈福丰收的仪式。这一传说反映了土家族人民在历史上的抗争精神,成为民族集体记忆的一部分。二是体现农耕社会的凝聚力 。在土家族传统社会中,“糊仓”是插秧季节的重要集体活动,通过共同劳作和嬉戏,增强了村寨内部的凝聚力。参与者不分主客,互相糊泥,体现了平等与团结的社群精神。三是民族信仰的体现。糊仓习俗中的祭祀环节(如敬田神、念祝词)反映了土家族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丰收的祈愿,展现了其万物有灵的原始信仰。
再谈文化价值: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糊仓”于2012年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完整的仪式流程(开秧门、吃盖碗肉、糊仓)是土家族农耕文化的“活字典”,为研究古代农耕社会提供了重要素材。二是民俗旅游的重要资源。近年来,张家界永定区(如石堰坪村)将“糊仓”与旅游结合,举办“千人糊仓节”,吸引游客参与,既推广了土家文化,又带动了地方经济。三是传统农耕智慧的象征。习俗中的“糊仓”行为象征堵住粮仓漏洞,防止鼠咬虫蛀,体现了土家族对农业生产的精细观察和智慧总结。四是社会和谐的调节机制,通过“关猪笼”“糊泥巴”等游戏,人们释放劳动压力,化解日常矛盾,强化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具有独特的社会调节功能。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传统农耕方式逐渐式微,“糊仓”习俗面临传承困境。目前,当地政府通过设立文化保护村寨、举办农耕文化节、数字化记录等方式进行抢救性保护,并尝试将其融入现代乡村旅游体系,将传统土家族“糊仓”习俗赋能乡村振兴。
撰稿 秘书处
审核 熊文渊
获取更多资讯请点击http://www.fy179.com/page16
联系电话:18974411345
E-mial:45970226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