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沈括《梦溪笔谈》(宋1086-1093年)卷十一《官政一》:“驿传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黄金字,光明眩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行五百余里,有军前机速处分,则自御前发下,三省枢密院莫得与也。”可知驿递速度自古就有划分,步递、马递和急脚递三种因实际情况而选择,慈利县多山地丘陵,地形因素的影响下,实际驿递多选择步递作为递铺基础。步递在面临复杂路况与信件紧急程度会作出相应调整,灵活性较强。马递为传送重要公文时使用在武夷山脉地区,与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相比南方夷族自治趋于和平,少战乱,又因山路、水路曲折,选择马递情况较少,故而驿站设置偏向于主要官道,致使驿站演化为现在的城镇。急递采用昼夜兼程方式传递紧急文书,对道路要求颇高,非平缓直连官道并不适合文书紧急传递,慈利多山地丘陵,急递较少,紧急文书多走西南官道沅陵、怀化段。洪迈所著《夷坚志》丙集卷有关于驿站的陈述:“每二十里置流星马铺,传递文书。七八十里间则治驿舍,以为兵师往来宿顿处,士大夫过之者,亦寓托焉。”,另有宋周应合撰《景定建康志》卷十六也记载:“县路十一铺,每铺相去二十里,此系诸县不通驿路处递传之路。”,可见驿舍的设置无论是古代军事、政治需要,亦或是常规的民间所需,铺驿的设置均在考虑以人力运输为唯一方式的背景下有合理的距离,即为二十里,递铺之间形成驿路。另需说明的是,以慈利山区丘陵为例,驿路、驿铺设置多在沿河沿山谷,十或二十里仅指实际路程,并非两铺间的直线距离,且城镇的选址多为河流交汇和弯折坪地处。
联系电话:18974411345
E-mial:459702263@qq.com